科学规划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本报记者 苏婷 刘华蓉
在《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教育布局调整受到广泛关注。日前,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国家督学胡平平。曾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胡平平,熟悉基层教育情况。如今,她又全程参与了《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并担任义务教育专家组组长。
记者: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胡平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力倡导“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各地兴办起了大量的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村办学校造成的经费和资源大量浪费、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记者:布局调整工作在后来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主要原因是什么?
胡平平:一些地方由于学校布局调整的“动作”比较大,牵涉的面比较广。基层有的地方在撤校并点时,盲目追求规模和效益,给边远山区或一些交通极为不便的特殊地区的孩子造成了上学困难,引出了新的辍学问题。有的山村学校被撤后,因为上学路途太远,村民们干脆自己凑钱请老师来教孩子。这种执行过程中的“走样”,就是没有“以孩子为本”;也有的地区“按兵不动”,维持着原来的格局。改革中,“过火”的和不动的各有自己的理由。
统计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这1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急剧减少,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全国小学在校生的减幅达24.29%,其中97.36%在农村。由于过去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教学点减少过多过快,增加了学生上学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非常不利于相对贫困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记者: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流动形式日趋复杂,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这给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农村教育该怎么进行布局调整?
胡平平:总体来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学龄人口流动走向日趋复杂,学校布局难度进一步加大。
到2005年,随着大量农民工携子女进城,农村学校出现了大面积校舍空置。一些地方甚至学校刚建好,就没有了学生。同时,富裕起来的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他们花费较大的成本把孩子送到县城去读书,结果导致县镇学校班额大增、人满为患。此外,2000多万“留守儿童”的存在,产生了对寄宿校的极大需求,现实状况要求我们进行了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
为了巩固“普九”成果,国家拨款实施了初中寄宿制工程。但有的地方把学校撤并得只剩下了寄宿校,这就脱离了国情和本地实际。寄宿增加了学生生活费支出,尽管有一定的生活补助,但对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仍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目前中西部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经费短缺,内部设施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床铺紧缺,聘用的生活管理员、炊事员劳务费缺少来源,有的还要从学生缴纳的生活费中分摊。而且,农村寄宿学校已从中学向小学延伸,像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4个省份,小学寄宿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超过了20%。许多农村儿童一年级就在校住宿,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家庭情感缺失问题突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一代人的人格健康发展。(下转第二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